鼎dǐng
(1) 名词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;三足两耳 组词:钟鼎
(2) 副词 正当、 正在 组词:鼎盛
◎ 鼎 dǐng
名词
(1)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,下面象鼎足。本义:古代烹煮用的器物)
(2) 同本义
盛行于商、周。用于煮盛物品,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。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
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 ——《说文》
又如:鼎峙(比喻三方并峙,如鼎之三足);鼎铉(指鼎);鼎鼐(鼎、鼐均为古代炊具,用来调和五味。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)
(3) 比喻帝王 如:问鼎;定鼎中原;鼎甲(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);鼎命(帝王之位);鼎业(帝王的大业)
(4) 指宰相 如:鼎台(宰辅大臣);鼎臣(指宰相)
(5) 喻三公、宰辅、重臣之位 如:鼎辅(三公,宰辅);鼎司(三公的职位)
(6) 指国家 如:鼎祚(国祚,国运);鼎运(国运)
词性变化
◎ 鼎 dǐng
形容词
(1) 显贵 如:鼎臣(大臣,重臣)
(2) 显赫,盛大 高门鼎贵。——晋· 左思《吴都赋》
又如:大名鼎鼎;鼎甲(豪门大族);鼎姓(豪族,大姓);鼎能(大才能。指能力超群,举世无匹);鼎族(巨族,豪门贵族)
(3) 三方并立的,如鼎足分立 如:鼎分(三分)
◎ 鼎 dǐng
动词
变革 鼎新麾一举,革故法三章。——李商隐《赠送前刘五经映》
鼎革固天启。——徐浩《谒禹庙》
【亥集下】【鼎字部】
〔古文〕鼑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都挺切,音頂。
【說文】鼎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昔禹收九牧之金,鑄鼎荆山之下。
【玉篇】鼎,所以熟食器也。
【左傳·宣三年】昔夏之方有德也,遠方圖物,貢金九牧,鑄鼎象物,百物而爲之備,使民知神姦,故民入川澤山林,不逢不若,螭魅罔兩莫能逢之。
【周禮·天官·膳夫】王日一舉鼎,十有二物,皆有俎。
【鄭註】鼎有十二,牢鼎九,陪鼎三。 又【周易卦名】巽下離上之卦。 又【正韻】鼎,當也。 又方也。
【前漢·賈誼傳】天子春秋鼎盛。 又鼎鼎,大舒也。
【禮·檀弓】喪事鼎鼎爾,則小人。
【疏】形體寬慢也。 又周鼎,星名。見【步天歌】。 又湖名。
【史記·封禪書】黃帝鑄鼎於荆山,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。 又州名。宋朗州攺鼎州。 又城門名。
【後漢·郡國志】雒陽東城曰鼎門。
【註】九鼎所後入。 又維舟曰鼎。
【揚子·方言】維之謂之鼎。 又官名。
【前漢·東方朔傳】夏育爲鼎官。
【註】鼎官,今殿前舉鼎者也。 又姓。未將鼎澧。 又人名。
【西京雜記】鼎,匡衡小名也。又【前漢·匡衡傳註】張晏曰:匡衡少時字鼎,長乃易字稚圭,世所傳衡與貢禹書,上言衡狀報,下言匡鼎白,知是字也。
【又】無說詩匡鼎來。
【註】服虔曰:鼎,猶言當也,若言匡且來也。○按服虔註誤。 又【前漢·賈捐之傳】捐之復短石顯。楊興曰:顯鼎貴。
【註】如淳曰:言方且欲貴矣。鼎音釘。師古曰:讀如字。 又叶他經切,音汀。
【左思·吳都賦】精若耀星,聲若雷霆。名藏於山經,形鏤於夏鼎。考證:〔【周禮·天官·膳夫】王旦舉。〕 謹按旦字乃日一二字之譌。謹照原文改爲王日一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