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zhú ]
1.〔天竺〕印度的古称。
2.姓。
[ dǔ ]
古同“笃”,厚。
◎竺 zhú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二,竹声。本义:竹)
(2) 同本义
竺,竹也。 ——《广雅》
。王念孙疏证:“竺、竹同声字。方言有重轻,故又谓竹为竺也。”
(3) 印度古译名“天竺”的简称
双匣犹传竺国经。—— 林景熙《梦中作》
(4) 又如:竺经(佛经);竺国(天竺。古印度的别称);竺域(指天竺。即今印度);竺土(指天竺国。指古印度)
(5) 山名
,在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山飞来峰之南,分上中下三天竺,俗称三竺朝游三竺,暮宿两峰。 ——《西湖佳话》
(6) 古代的一种乐器
高渐离击竺。 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
非丝非竺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词性变化
◎ 竺 zhú
形容词
(1) 与佛教、佛典有关的
闲吟竺仙偈,清绝过于玉。——前蜀· 贯休《夜雨》
(2) 又如:竺法(佛法);竺乾(佛,佛法);竺书(佛书;佛经);竺学(佛学);竺教(又称“佛乾氏”。即佛教)
【未集上】【竹字部】
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張六切【正韻】之六切,音竹。
【廣雅】竺,竹也。其表曰笢。 又天竺,國名。
【後漢·西域傳】天竺國,一名身毒國,在月氏東南數千里。
【山海經】有國名曰朝鮮、天毒。
【郭璞註】卽天竺國。
【括地志】天竺國,有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央五國。
【通志略】天竺卽捐毒也。 又姓。
【後漢·竇融傳】酒泉都尉竺曾。 又地名。
【福建志】福淸縣石竺山,其產多竹而少筍。 又【廣韻】東毒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都毒切,音篤。
【爾雅·釋訓】竺,厚也。
【疏】與篤同。
【楚辭·天問】稷惟元子,帝何竺之。
【註】厚也。一作篤。 又【廣韻】丁木切,音啄。義同。 【集韻】或作笁。又作䈞。